• 回首頁
  • 簡介
  • 歷史介紹
  • 器材資訊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展示區

HISTORY

二十世紀初期盛行的民族心理學是研究未開化民族的社會行為、內在心理特點和規律之學門。

台灣對日本心理學家來說是一個寶庫,因為台灣擁有許多未開化的原住民,可作為研究題材,並有許多未知事情要研究學習。 對心理學者而言,台灣原住民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民族,為了學術、科學與政治,去了解原住民的心理, 就學術而言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責任。當時的民族心理學主要是以人類發展的觀點,試圖去定位未開化民族的發展位階。

日本學界希望了解原住民各族的差異後,可針對各族的特性,將理番政策做些改變。 日本學者積極研究原住民的憤怒情緒表現,但為何針對憤怒而不是其他情緒,推測是受霧社事件(1930)影響。

殖民政府認為原住民是容易憤怒的,而霧社事件是他們憤怒的行為表現,加深殖民政府認為原住民是不可教化、原始且易怒的印象,因此打算改變殖民統治政策。 1930年代臺北帝國大學心理學講座研究重點是原住民心理,研究內容包括其記憶型態、智力、情緒與行為表現等基本心理向度。 這批由德國採購而來的儀器就是為了這些研究而設置的。

由於有些儀器有部分已損毀或遺失,無法完全還原本來的樣貌,尤其是某些細微的電路、電線,已經發生斷裂等毀損現象 較複雜的電流路徑已經難以還原。且大部分儀器目前存放於台灣大學心理系教室的櫃子內,有些並無上鎖,且不是以陳列方式展示,僅放置於櫃子內。

German Instrument Collection

崑山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畢業專題製作